附件2
编 号
FZ2019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申请书
型类型号063 课题名称:质量监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刘 忠
所在单位: 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填表日期: 2019年5月15日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4月制
填 表 说 明
1.封面左上角“编号”栏,所有申报者均无须填写。
2.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课题负责人 系指承担课题研究和负责课题组织、指导的研究者。课题研究经历上报材料应附立项和结题证明。
所在单位 指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课题组主要成员 指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不含课题负责人。
预期成果 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至少填报3项,其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3.填表字体统一规定宋体5号,各栏均可以自行加行、加页。
4.《申请书》原则上要求统一用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申请书》一式四份。
一、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质量监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策略研究
起讫时间
2019.6——2021.6
课题
负责
人
姓 名
刘忠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校办副主任
教 龄
32
学 科
美术
专业技术职务
一级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手 机
13860658516
办公电话
22375009
课题研究经历
主持并完成的课题名称(附立项和结题证明)
批准立项单位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5.6—2017.6
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不含负责人,限填12人)
姓名
教龄
学科
职称
单位与职务
电话
签名
1
黄晓燕
31
高级
池园镇中心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13805033083
2
陈崇珊
25
闽清县实验小学
15060662115
3
黄臻星
22
13850130815
4
方剑英
20
二级
13850163555
5
黄凌彬
10
15280130717
6
刘舒
7
池园中心小学
13850126258
郑宇洁
池园井后小学
18850470626
8
9
11
12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
选题意义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7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9月15日)、教育部教体艺[2014]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两个文件精神,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是对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做出的顶层设计,是对新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全面部署。
为科学规范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的要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制定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教育部还印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三个文件,福建省也制定了义务教育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还开展了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规范完备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实践意义
美术欣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欣赏能力是人们对美术作品认识、评价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对美术作品感知与描述、分析与整合、反思与评价等能力要素。美术欣赏能力主要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与创作中形成并获得发展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关键是要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开展好基于生活的美术欣赏与创作活动。
研究价值
美术欣赏能力是美术学科的关键能力之ー,是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学生美术学习的监测与评价,重点是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进行监测评价, 希望通过对小学生美术“欣赏·评述”领域能力实施科学的监测评价手段,对学生欣赏能力水平及影响学生欣赏能力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既客观了解学生美术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又反映教师美术教学和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水平,并为小学美术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对现有成果及代表性观点的综述和评价)
近年来,特别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较快,但与此同时,学校美术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环节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教育部为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美术学科质量,2016年5月24日对美术学科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这是首次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美术学习质量监测。基于美术课程标准回归美术本质的评价美术课程标准是构建美术学习质量监测框架的根本依据,美术课程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为个人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机会去进行创作和反应,从而更好地架构学生美术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结,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美术学习质量监测应该更加注重在常态化的情境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反应真实世界中学生所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迁移能力。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构建合理的美术评价内容。要进行学生美术质量评价,则首先要构建一个符合本国的评价内容体系。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我们在美术学习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中,国际大型视觉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给我们很多启示,为我国义务教育学生美术质量测评的开展提供了一些经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对高中(两年制)学生开展了维多利亚教育认证(Victoria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以下简称VCE),其中视觉艺术教育评估中非常重视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此在评估中也重在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其中一个任务设计是:澳大利亚艺术组织正在策划一个年度艺术展,他正在考虑一项提议,邀请一群匿名的英国麦田圈制造者在一个合法授权的澳大利亚网站上制作麦田圈,作为展览的一部分。麦田圈是匿名群体在黑暗的掩护下,利用压倒麦田开展的巨大设计,围绕着他们行动的神秘感是其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都被怀疑为是外星人或其他超自然力量产生的。基于以上描述,让学生思考这个作品是一种有效的艺术形式吗?艺术机构是否应该支持他们的活动?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一任务是基于高中生的认知维度,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明确评价目的设计阶梯式的美术评价任务。在任务设置中,因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能力,同时也需考虑到能力偏弱的学生,那么就需要设置跨越多层教学难度的任务设计。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更具有其学科特殊性,要将知识性任务与表现性任务相结合。知识性任务无法全面地监测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项目(National Education Monitoring Project,简称NEMP)中的视觉艺术评价很好地将知识性任务与表现性任务相结合。并且在任务的设置中,运用选择题、问答题与创造题的形式很恰当地将学科基础知识与表现性任务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类型任务设置的权重上,也分配得当,侧重于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侧重于知识记忆层面的考察。其中,新西兰NEMP的一个任务设置是:通过剪纸、撕纸、摆放等方法,让学生用很有趣的方式,表现两只鸟为了一些食物战斗的场面。学生们将看到一段视频短片,帮助学生想象这两只鸟的样子,以及它们的动作。依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等级评价,学生能力不同所达到的等级就不同。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初中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研究》,该研究主要梳理了初中生美术欣赏能力评价目标和内容,开发了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工具,并制定了相应的能力监测评价与反馈方式。但仍有一些不足。如,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工具试题本和调查问卷是否能有效监测美术能力素养?又如,在初中美术欣赏能力表现指标的量化分析中,三个能力水平分量表的分析是否能客观监测学生的能力等级?
美术欣赏能力监测评价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仍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间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三)关键性概念的界定
美术质量监测:是指为了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素质教育实施,以《美术课程标准》小学学段内容标准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领域的表现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监测的一项活动。检测内容分为问卷命题、作业抽测两个部分。检测依据六大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诊断性原则。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中的术语。广义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狭义则专指教的策略,属于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第三学段(5-6年级)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研究内容
根据本区域美术教学的现状,小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监测的主要内容为浙江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6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内容为:
一年级上册:第12课《秀秀我的玩具》、第16课《民间面塑》、第20课《画家笔下的童话》;
一年级下册:第14课《我喜欢的绘本》、第20课《民间玩具》;
二年级上册:第1课《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第5课《我们喜欢的动画形象》、第20课《剪纸欣赏》;
二年级下册:第11课《民间年画》、第19课《我们画我们评》。
三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彩陶》、第19课《秦始皇陵兵马俑》;
三年级下册:第19课《南宋官窑》;
四年级上册:第11课《漫画与生活》、第18课《青铜器》;
四年级下册:第18课《良渚古玉》、第19课《清明上河图》。
五年级上册:第9课《飞天》、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
五年级下册:第1课《画家故居》、第3课《木版年画》、第19课《中国漆器》;
六年级上册:第1课《徐悲鸿与奔马》、第16课《金银器》、第17课《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六年级下册:第1课《外国的传世名作》、第16课《东阳木雕》、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包括阶段任务和阶段成果)
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将质量监测有机的融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在确定监测评价目标与内容后,以2011年版课标和2018年版福建省义务教育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选择监测对象,课堂教学设计以及编制试题和调査问卷等工作。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小学1——6年级的学生。小学生美术科“欣赏·评述”学习能力的监测应该更加注重在常态化的情境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反应真实世界中学生所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如何将质量监测有机的融于美术课堂教学中,监测试题的编制就很有必要。
监测试题主要评价小学生美术认知方面的能力,试题的文本形式分为三种:文字类文本、图片类文本和混合类文本。文字类文本: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连续文本或由列表构成的非连续文本。图片类文本: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的图片类文本。混合类文本:由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文本。
试题的文本内容以小学1——6年级所用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所涉及的中外绘画作品、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为辅,构成试题的内容框架。
监测题型有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封闭式问答题、简答题和开放式问答题。
上述题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提升美术欣赏能力,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任务。
问卷调查主要评价学生美术欣赏学习兴趣、欣赏参与度和学习策略,评价美术教师欣赏评述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以及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
调查问卷的框架主要根据学习机会模型来设计。它用三个方面的概念来强调教师的作用:是教育系统层面的教师教育,二是学校层面的专业发展和组织,三是课堂层面的教师特点和行为。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说明学习机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通过三个问题来回答:期望学生学什么?教学怎样组织?学生学到了什么?重点调査后两个问题。因此,调査问卷内容主要指向美术教师“欣赏・评述”教学的方式及理念,包括教师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感知作品内容,分析作品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等美术语言诸方面的教学情况,以及小学生欣赏参与度、欣赏主要途径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情况。问卷的目的是考查教师欣赏教学方法与监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及小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和解释监测结果反映出的教师欣赏与评述教学的问题和学生美术欣赏中存在的问题,并评价学校和区域美术教育状况。
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9.3—2019.6)
(1)启动课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确立各科的研究对象,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9.9—2021.2)
(1)各校选定实验班,开展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2019.9-2020、1,第一学段公开教学研讨两次,讲座一次,业务理论学习并开展问卷调查;2020.3-20.6,第二学段公开教学研讨三次,讲座一次,业务理论学习并开展问卷调查;2020.9-2021.2,课题中期检查,第三学段公开教学研讨两次,讲座一次,业务理论学习并开展问卷调查。
(2)分组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3)形成阶段性成果,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3、研究总结阶段(2021.3—2021.6)
(1)组织各个课题小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2)完成评估验收工作,推广课题实验成果。
4、成果呈现形式:
课题结题报告、论文及教学案例、监测试题等。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1、问卷调查法: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各科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论文、著作等,寻找与本课题实施有关的理论依据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研究。3、研讨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在研究中不仅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研究水平和业务素质。
阶段成果:
1.能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
2.能够围绕线条、形状、色彩要素欣赏自然景色、动植物的基本特征。
3.能尝试判断作品的价值取向。
4.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自然景色或美术作品的感受。
5.能至少说出 1-3 位国内外重要美术家。
6.能积极参加与美术有关的各种活动,如参观画展、参加绘画比赛等。
1.能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学习。
2.能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形式语言创作美术作品。
3.能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知道其作用与创意。
4.能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并至少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5.能了解我国主要民居建筑的特色。
6.能运用合适的语言、文字或动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7.能关注并积极参加与美术现象有关的各种活动,如参观画展、参加比赛、了解美术活动信息等。
2.能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途径,查阅、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重要美术家的信息,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3.能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形式语言创作美术作品。
4.能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5.能正确判断作品的价值取向。
6.能说出至少 6 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 3 位)及其代表作品。
7.每年至少参加 2-4 次与美术有关的活动,了解与美术现象有关的信息。
(六)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新时代对美育课堂教学的要求,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凸显诊断性。一是通过评价有效地判断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了解其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存在问题;二是协助美术教师判断美术欣赏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并发现其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案并采用合理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强调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的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
具有导向性。评价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价值的判断,因此,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评价,就必然要了解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并倾向依据标准来调整其发展状态,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在质量监测背景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小学美术学科“欣赏·评述”课堂教学模式。
(七)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等)
1.本课题负责人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担任,其长期在基层学校任教,担任教研员也有近十五年,有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具有相当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素养。主持并完成县级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刊物发表,创作的美术书法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各级展览并收入画集。
2.参加本次课题研究成员均为小学美术一线教师,高级教师一个,一级教师二个,二级教师四个,大都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多年,其中一个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两个是市级骨干教师,三个县级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有一个是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对研究内容兴趣浓厚,并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和掌握,完全具备进行此课题研究的能力,年龄分布合理,均具备本科学历,有利于研究的实践与运用.
3.学校(含参与课题研究的两所基层学校)硬件软件设施齐全,不但有大量教科研刊物,还拥有图书馆等各种适宜完成科研的优越条件,有助于课题研究。
4.在此次研究课题开展之前已有数篇相关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获奖。
5.为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学校将从财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1.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19.9
2.调查问卷
调查报告
刘忠、陈崇珊、
3.中期检查报告
2020.6
刘忠、黄晓燕、
4.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质量监测试,成果汇报
汇编
2021.2
5.课题研究论文
2021.4
6.结题报告
2021.5
三、课题单位及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课题单位意见(情况属实与否,是否同意申报立项,并给予课题研究必要经费及人员等支持以完成课题研究的预期工作)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意见
单位(盖章):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签章):
附件3
设计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
主持人
主持人、成员2等
附件4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
2019年度课题申报汇总表
汇总单位(签章) 填报时间: 2019年 月 日
序号
申报单位
(全称)
联系电话
课题方向 (学科)
一般课题 (勾选)
专项课题 (勾选)
小学美术
√
13
14
15
教科室负责人: (签名) 联系电话: 手机: